http://jiangxi.hteacher.net 2024-10-21 14:47 江西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高中
1.请依照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)》的教学要求,为《书愤》这首诗,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。
书愤
宋·陆游
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!
【参考答案】
课题:书愤
课型:新授课
教学目标:
1.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、年华空老、有心报国、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。
2.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。
3.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。
教学重点:
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。
教学难点:
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、年华空老、有心报国、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,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。
教学过程:
一、视频导入,激发兴趣
课堂初始,教师播放视频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然后发言:金秋十月,举国同庆,祖国70华诞。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是国庆晚会上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,看着升起的国旗,我们心中洋溢着的是满满的自豪。而在800多年前的宋代,也有一批仁人志士,他们用手中的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爱国诗歌。其中,留下作品最多的,你知道是谁吗?他以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,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,最终却黯然神伤。他,就是陆游。今天,我们将通过《书愤》一诗来感受他的爱国激情。
二、初读诗歌,整体感知
(一)了解作者
提问:说一说,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?
要求: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,自主发言。
明确:陆游,字务观,号放翁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。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(“60年来万首诗”)。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。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的志向。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,怀着“一身报国有万死”的牺牲精神,决心“扫胡尘”“靖(平定)国难”,但在政治斗争中,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、打击,使得他“报国欲死无战场”。可是,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。嘉定二年(1210),85岁的老诗人,抱着“死前恨不见中原”的遗恨,离开人世。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。
(二)了解背景
提问:《书愤》作于何时、何地、何种境遇下?
要求: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,自主发言。
明确:宋孝宗淳熙十三年(1186)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。陆游时年六十二,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,想那山河破碎,中原未收,感于世事多艰,小人误国。于是,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。
(三)揭示题目
提问:从题目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?
明确:书:写,抒发;愤:愤懑,悲愤。题目的意思就是:抒发悲愤。
三、研读诗歌,深入分析
1.诗题为《书愤》,作者因何事而“愤”呢?表现什么悲愤之情?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。
要求:学生结合课下注释,自主梳理诗句,小组讨论交流。
明确:
所愤之一:“世事艰”——愤:报国有罪
所愤之二:“空自许”——愤:壮志难酬
所愤之三:“镜中衰鬓已先斑”——愤:年华空老
所愤之四:“千载谁堪伯仲间——愤:无人领军
2.提问:结合诗人生平说说“世事艰”指什么?
要求:学生小组讨论交流,教师巡视指导。
明确: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,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。
所愤之一乃“世事艰”。艰者,难也。“世事”也即抗金救国、收复失地的事业,它究竟有多难?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。抗金名将抱定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“待从头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”的壮志,杀得金兵闻风丧胆、节节败退,直叹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,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,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“莫须有”之罪诬害而死,年仅三十八岁。报国不仅无功,而且有罪,竟至死罪,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。
3.提问:“气如山”该如何理解?
要求:学生读诗句,同桌交流。
明确:诗人北望中原(倒装),立下抗金救国、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,豪气如山。
4.提问: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,请举诗句加以说明。
要求:学生同桌交流,教师巡视指导。
明确: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”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,给了诗人信心,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。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,如山一样坚定,如山一样不可动摇。
5.提问: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?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?
要求:学生小组讨论,教师巡视指导,小组代表发言。
明确:颔联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,不用动词,不用虚词,只用六个名词组接,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、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,形象飞动、画面壮阔。
这种表现手法,在元代马致远的《天净沙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……”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。还有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。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欣欣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