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jiangxi.hteacher.net 2024-10-21 14:33 江西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(三)解课题。
要求:学生自主解决,教师反馈。
明确:“取”指的是摘。“道”指的是道边、道旁。“王戎不取道旁李”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。
三、研读课文,深入分析
(一)了解起因
1.提问:从第一句可以获得什么信息?
明确: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,即王戎七岁时;可以知道故事的对象,有王戎和许多小孩。
2.提问:通过这句话,你掌握了哪些重要词语的含义?
要求: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体会,自由分享。
明确:“尝”:曾经;“诸”:众多;“游”:游玩。
3.提问: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?
要求:各抒己见。
明确:王戎七岁时,曾经和许多小孩子一起玩耍。
4.朗读指导:①学生代表朗读,其他同学点评,注意“尝”后要停顿;②全班齐读该句,读准字音,读清停顿。
(二)理解故事
1.提问: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些词语是理解的关键?
要求: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自由分享学习体会。
明确:“多子”,表示许多果实;“折”,使……弯曲;“竞”,表示争先;“取”,拿;“唯”只有。
2.提问:此时他们看到了什么?做了什么?
要求:同桌交流,举手回答。
明确:看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李子,很多小孩都争着去摘,只有王戎却一动不动。
3.提问:第三句中哪个关键词突出了李子的多?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语意思相近?
要求: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,派小组代表回答。
明确:“多子折枝”;意思相近的词语是“硕果累累”。
4.提问:将文中的“唯”删去可以吗?为什么?
要求:各抒己见。
明确:不可以,“唯”字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,沉着冷静。
5.提问:此处是如何刻画王戎和其他小孩的形象的?
要求: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,派小组代表回答。
明确:使用了对比的手法,用其他小孩“竞走取之”与王戎的“不动”形成对比,突出了王戎的沉着。
6.朗读指导:①学生尝试读该句,读准字音;②教师范读,学生划好停顿;③全班齐读。
7.提问:你若在场,看到王戎不动,你会好奇吗?你会怎么问王戎?
要求:学生模拟情境,练习说话,先用现代文说,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。
8.提问:王戎是如何回答的?用自己的话说一说。
要求:各抒己见。
明确:树在道路的旁边,却有这么多的李子,这些一定都是苦涩的李子。
9.提问:从“必”字可以看出什么?
要求:同桌交流,举手回答。
明确:可以看出王戎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。
10.提问:那句话可以看出王戎非常自信?
要求:各抒己见。
明确: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果。
11.提问:他为什么会如此自信?为什么这些李子是苦的?
要求:以小组为单位,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。
明确:因为王戎能根据环境认真思考。道路两旁的李子无人管理,若是甜的,早就会被路过的行人采摘吃掉的;但是这些李子却如此多,一定是苦涩难吃的。
12.模拟表演:学生代表模仿王戎的语气读句子,读出坚定的语气,其他学生点评。
13.提问: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?你从哪里看出来的?
要求:举手回答。
明确:不相信,从“取之,信然”可以看出他们是摘了果子之后,才发现果子确实苦,就相信了王戎的话。
(三)领悟道理
1.提问:从这个故事当中,你获得了什么启发?
要求:默读课文,自由总结,举手回答。
明确:要像王戎一样,遇事冷静观察、善于思考,不盲目跟风。
2.尝试背诵:观察图片,跟随音乐,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。
四、巩固拓展,提升认知
提问:“诸儿竞走取之、人问之、取之”,以上三者都包含“之”字,“之”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,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。那么,这里的三个“之”分别代表了什么呢?
要求:自读课文,联系上下文思考,小组内展开讨论。
明确:第一个和第三个“之”指代的是李子,第二个“之”指代的是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。
五、归纳总结,深入理解
方式:以“夸一夸王戎”的形式来小结。
明确:王戎,真是一个勤于思考、善于观察的人。王戎能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的判断,这真是一个好习惯,正因为如此,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,在当时被人们称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而且做了相当于宰相这样大的官员。
六、实际演练,分层作业
1.回家后将本文的故事讲给父母听。
2.在生活中,你曾经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,认真思考?下次课一起分享。
板书设计:
王戎不取道旁李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欣欣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